1)采用中冷连续式渗碳炉进行渗碳、缓冷和再加热淬火,可以细化材料的晶粒度和显微组织,并提高材料的弯曲疲劳强度、抗冲击性能、接触疲劳性能及耐磨性能。 2)采用中冷渗碳炉进行渗碳、缓冷和再加热淬火,不仅可以使20MnVB、20MnTi2B、18CrMnB及20CrMnMo、20Cr等粗晶粒钢工件进行大批量渗碳淬火,简化热处理工艺,提高热处理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而且还可以使工件获得合格的与比较细小的晶粒度和显微组织。 3)对于Cr-Ni、Cr-Ni-Mo等含Ni材料,尤其是含Ni量较高的材料,通过中冷渗碳炉进行渗碳、缓冷和再加热淬火,并采用较低碳势、适当温度和较长周期的渗碳淬火工艺,降低了残留奥氏体量,使工件的金相组织达到了产品的技术要求,因此可以实现部分含Ni较高工件的大批量渗碳直接淬火
井式渗碳炉厂家给大家介绍下热处理加热温度三种现象:1、一般过热:热处理加热温度过高或在高温下保温时间过长,引起奥氏体晶粒粗化称为过热。粗大的奥氏体晶粒会导致钢的强韧性降低,脆性转变温度升高,增加淬火时的变形开裂倾向。而导致过热的原因是炉温仪表失控或混料(常为不懂工艺发生的)。过热组织可经退火、正火或多次高温回火后,在正常情况下重新奥氏化使晶粒细化。 2、断口遗传:热处理有过热组织的钢材,重新加热淬火后,虽能使奥氏体晶粒细化,但有时仍出现粗大颗粒状断口。浙江井式渗碳炉产生断口遗传的理论争议较多,一般认为曾因加热温度过高而使MnS之类的杂物溶入奥氏体并富集于晶界面,而冷却时这些夹杂物又会沿晶界面析出,受冲击时易沿粗大奥氏体晶界断裂。 3 粗大组织的遗传:有粗大马氏体、贝氏体、魏氏体组织的钢件重新奥氏化时,以慢速加热到常规的淬火温度,甚至再低一些,其奥氏体晶粒仍然是粗大的,这种现象称为组织遗传性。要消除粗大组织的遗传性,可采用中间退火或多次高温回火处理。
这是一种能够应用在热处理的方面并且在近几年使用的非常广泛,并且发展的非常好的一种极其,就是因为有了低压真空渗碳炉之后才能够让我们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那么对于低压真空渗碳炉来说你知道它进行工作时的介质是什么吗?可选用乙炔也可选用丙烷。有时采购不到乙炔就用丙烷代替。但是在长时间的生产中发现,丙烷非常容易产生焦油,造成工件与工装接触的区域没有硬化层。对于其余的区域没有问题。停炉对喷嘴进行清理,选用乙炔处理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低压真空渗碳炉的工作介质是什么,这样的话也能够让我们更加放心的进行使用了,对于低压真空渗碳炉来说也会分为很多种不同的类型,我们可以根据使用环境和特点的不同进行选择,只要满足我们的要求就可以了。
试着解释如下:1、渗氮炉的基本炉气为氨气+氮气+氢气,其中氢气和氨气都是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至一定比例范围时,遇明火(含火星)或者达到着火温度(510℃以上)即可燃烧,在密封容器中表现为爆炸,敞口容器中表现为爆燃。2、此时炉温已在200℃以下,打开炉盖,尽管有空气进入,在没有明火点燃的情况下,本应该不会发生气体燃烧(爆燃)现象。3、当然,这其中有一个问题,即氢气是强还原性气体,随炉冷却过程中它会将散落在炉罐内的呈微粒(灰尘)状态的铁氮化物还原成铁粉.我们知道微小的还原铁粉遇空气会强烈氧化而发热,温度急剧升高而成为火星,另外氮碳共渗过程中可能沉积的活性炭粉遇空气也会氧化成为火星.火星点燃“氢气(氨气)-空气”混合气,于是出现爆燃现。
价格有高有低,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氮化炉的安全操作步骤:1.渗氮前的气体氮化炉必须是先经过正火或调质处理过的工件。先用汽油和酒精擦洗气体氮化炉工件表面,不得有锈斑、油污、脏物存在。装入炉内后,对称拧紧炉盖压紧螺栓。2.将炉罐和炉盖进水口通入冷却水进行循环水冷。炉盖上管道冷却水下端为进水,上端为出水,炉罐单独进水,单独排水,气体氮化炉炉盖所有水管可按低进高出原则串联,由一个口进水,一个口排水。3.升温前应先送氮气排气,排气时流量应比使用时大一倍以上。排气10分钟后,将控温仪表设定到150℃,自动加热开关拨向开,气体氮化炉边排气边加热150℃保持2h排气,再将控温仪表设定到530℃,把氨气流量调小,保持炉内正压。4.排气口有较小气流向上的压力,当炉温升到530℃时,恒温恒流渗氮3-20h,再将氨气压力调大一点,让排气维持适中压力,渗氮4-70h, 再将氨气压力调小,退氮1-2h,切断电源,给少量氨气,使炉内维持正压。5.排气口有较小气流向上的压力,当炉温升到530℃时,恒温恒流渗氮3-20h,再将氨气压力调大一点,让排气维持适中压力,渗氮4-70h, 再将氨气压力调小,退氮1-2h,切断电源。